在本轮美国“对等关税”冲击中,万得全A指数最高跌幅达10%,之后随着关税博弈达至顶峰,以及国内政策加码预期升温,万得全A指数自低点反弹6%,表现出较强的市场韧性。
与2018年相比,在本轮中美贸易摩擦之下,国内环境更为稳定可期,既表现为房地产、地方债等债务风险化解已见成效,也表现为新科技产业强势突破带来的市场信心增强。因此,本轮国内宏观预期虽受到关税政策影响,但总体依然稳定。未来,考虑到中美关税加征及对等反制幅度均至峰值,贸易摩擦再度升级无实质意义,后期关注点将转向中美关税高位减免的触发机制,以及关税加征后对经济实际冲击程度的检验。其中,美国经济衰退为市场预设基准,美国若要避免衰退风险从预期走向现实,或者放缓关税对抗节奏,或者选择货币政策转向宽松。比较来看,美联储货币政策路径相对可控,关税政策波动不可控。
边际上,不确定性主要来自外部。其中,美债收益率为主要观察指标,美债(10Y)收益率4.5%为关税及美联储政策调整临界点。2023年至今,美债(10Y)收益率仅80个交易日高于4.5%,对应经济预期偏强、供应冲击、美联储货币政策宽松后置等因素,之后经济降温并推动政策预期转向宽松。与此前相比,在本轮美债收益率骤升过程中,美国处在衰退和滞胀的双重风险之下,“对等关税”冲击之下,主流机构大幅调升了美国12个月经济衰退概率,其中高盛将该指标从35%上调至45%,花旗银行调降美国2025年GDP增速至0.1%,亚特兰大联储调降美国一季度GDP增速至2.85%,但同期,密歇根5年通胀预期指数创32年来新高至4.1%,从预期方面构成滞胀预期组合。
截至目前,美国各方尚未就“衰退与滞胀”发生时序达成共识。受此限制,美联储在本轮关税冲击中并未明确表态维稳,仍坚持“随数据而定”的观望状态。数据显示,美国PMI、非农就业、通胀等关键数据仍相对稳定,衰退风险更多体现在市场信心骤降层面。其中,美国消费者信心指数年内断崖式下跌,已自1月高点71.7降至4月低点50.8,为有史以来第二低点。未来,若PMI、非农就业、通胀等数据同步走弱,将推动美联储结束观望状态,重启降息周期。当前基于衰退风险,市场已将美联储年内降息基准从1次调升至3次,其中6月为降息重启时点。
边际上,确定性来自内部的经济韧性、政策储备工具及空间等。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将GDP目标设定在5%左右,累计新增政府债务规模11.86万亿元,达到2024年年底主流预测区间10万~12万亿元上限,并首次在常规年份将赤字率调升至4%,打开未来中央财政加杠杆空间。其中,科技创新和消费提振为增量政策支持重点,地方政府及地产仍以化债置换为主。在中美贸易摩擦之下,国内宏观预期趋于谨慎,外需确定性向下,但内需提振将是确定性的政策导向,总体经济风险可控。
当前,对于关税政策对2025年国内GDP增速的拖累幅度,主流机构测算数据差异较大,测算区间在-2%~-0.5%。其中,高盛将中国2025年GDP增速调降0.5个百分点,至4%;假设外需冲击程度在测算范围内,同时内需稳中有升,那么2025年GDP增速或将在4%~5%。二季度,国内货币及财政政策将持续加码,与美联储的纠结权衡不同,本轮国内政策周期的协同性和前置性更强。同时,今年内需政策加码的关键在消费端,其中“以旧换新”“消费贷”“发放消费券”等见效速度较快,可阶段性对冲外需风险,增加“出口转内销”的承接能力。若未来关税冲击实质性传导至进出口及经济层面,内需增量政策也将对应出台,降准降息、特别国债等为常规政策工具,若关税事实冲击扩大化,需关注超常规政策出台的可能。
综合来看,中美关税政策演变方向、对经济冲击的实际程度、中美财政货币政策的对冲时点及力度,为边际主要观察变量。现阶段,关税冲击暂未传导至经济层面,市场处于恐慌情绪释放后的预期修复期,市场波动仍强且结构分化显著。受关税冲击影响大的品类修复力度较小,避险资产黄金已创新高,10年期国债收益率逼近历史低点。未来,若关税风险出现缓和信号,风险资产仍有持续修复空间,同时经济显性拖累也将收缩;反之,若关税风险延续现状,市场信心将取决于经济拖累显性化与政策对冲之间的前置性博弈。相对外部,国内政策对冲更具主动性和协同性,且在市场预期层面更具一致性。预计在出现明确关税博弈改善或政策加码信号前,股指将延续偏弱修复态势。(作者单位:中财期货)
来源:期货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