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贸易摩擦持续发酵,对原料、产品“两头在外”的纺织产业形成较大的影响,倒逼行业结构加速调整。在这场“拉锯战”中,企业的生存策略与行业格局的演变路径逐渐清晰。
“2025年1—2月我国纺织行业出口额同比下降4.5%,显示短期内外需压力显著。其中,美国市场占中国纺织品出口的20%,欧盟、日本等传统市场仍是主要出口目的地。当前关税风波的影响已经开始显现,出口美国的贸易商基本停摆,对工厂来说损失更大。”长江期货棉纺产业中心总经理洪润霞说。
一家新疆涉棉企业负责人坦言,在关税政策影响下,4月以后需求存在走弱预期,目前皮棉及纱线价格一路走低,企业避险情绪升温。当前企业尽量维持低库存,采取以规避风险为主的套期保值策略。
面对短期压力,涉棉企业可以采取多元化策略。洪润霞表示,对出口型企业来讲,一方面,对专门出口美国的企业,可以积极向欧盟、东盟、中亚等国家寻找客户。另一方面,可以转向内销,寻求相关政策支持,如参与京东推出的2000亿元支持“转内销”计划。
此外,上述新疆涉棉企业采取以借助期货及衍生品市场进行风险对冲为主的策略。“长期来说,企业扎根新疆,还是以发挥地域特色农产品的优势为主,未来计划以拓展产业链为主要的发展方向和保持竞争力的手段。”上述新疆涉棉企业负责人表示。
洪润霞认为,若中美贸易摩擦长期僵持,对中国纺织行业将产生多维度影响,既有短期挑战,又将推动长期转型。
“关税风波短期加剧了中国纺织行业的出口压力和竞争分化,但也推动了市场多元化、技术升级和全球化布局。未来行业将呈现‘强者恒强’的格局,龙头企业通过海外产能和品牌化战略巩固优势,而政策支持与内需市场将成为重要缓冲。长期来看,中国纺织业仍将凭借完整产业链和创新能力保持全球竞争力,但需持续应对贸易摩擦和成本上升的挑战。” 洪润霞说。
其中,短期冲击在于出口成本上升与订单缩减。据洪润霞介绍,一方面,部分中小企业因利润率较低,难以承担额外成本,可能被迫退出市场。而大型企业通过议价权或与品牌方分摊成本,对冲关税压力。另一方面,关税推高终端价格,可能抑制美国消费者需求。若美国通胀加剧或经济衰退,订单缩减风险将进一步扩大。
“具体来看,相关企业面临产能转移加速。为规避关税,中国纺织企业可能会进一步加快在东南亚、南亚及非洲等地的产能布局,利用当地的低劳动力成本、优惠政策及与美国的贸易协定等优势,将生产环节转移至这些地区,再出口到美国。此外,纺织企业将更加注重供应链的多元化,除了在海外建立生产基地,还会寻求与更多国家和地区的供应商合作,降低对单一供应源的依赖,以应对贸易政策的不确定性。中国纺织企业还会加大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东盟、非洲、南美等新兴市场的开拓力度。这些地区经济发展迅速,人口众多,消费潜力大,且与中国在贸易政策、产业结构上互补性强,将成为中国纺织业新的增长引擎。”上述新疆涉棉企业负责人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据洪润霞介绍,浙江省通过RCEP政策红利(如原产地证书)、融资支持和出口信用保险等政策,帮助企业开拓市场。例如,杭州海关2025年一季度签发RCEP证书2.1万份,货值51.5亿元,助力企业享受关税减免。与此同时,内需市场补充作用增强。2024年限额以上服装零售额同比增长3.3%,国内消费温和复苏,部分抵消出口下滑压力。企业通过布局国内经销网络实现内外市场平衡。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全球纺织产业链的调整,各国之间的竞争将更加激烈。上述企业负责人表示,国际方面,越南、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凭借低劳动力成本和优惠的贸易政策,在中低端纺织品市场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而印度、巴基斯坦等国家在棉花资源和纺织产业方面也有一定优势,将与中国在国际市场上展开激烈竞争。国内方面,一些中小企业可能会因为无法承受关税压力和市场竞争而倒闭或被兼并,行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高。大型纺织企业凭借资金、技术、品牌等优势,将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并通过产业链整合、优化资源配置等方式,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来源:期货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