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央行与证监会联合印发《关于做好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SFISF)相关工作的通知》,向参与互换便利操作各方明确业务流程、操作要素、交易双方权利义务等内容。目前获准参与互换便利操作的证券、保险、基金公司有20家,首批申请额度超2000亿元,10月21日首次操作金额为500亿元。
简单来说,互换便利采用“以券换券”的操作模式,主要有三个步骤:第一步,以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中债信用增进公司为中介,机构以其持有的流动性较差的AAA债券、股票ETF、沪深300成分股和公募REITs等资产为抵押,从央行换入国债或央票,期限为1年;第二步,机构用换入的国债或央票在银行间回购融资;第三步,机构用融到的资金开展自营和做市,只能用于股票、股票ETF的投资和做市。
除了股票质押率及国债质押融资等增加的成本,机构通过互换便利借钱还需支付互换费率,成本大概是回购利率+中标费率(10月21日中标费率为20bp)。由于20家机构均属于非银机构,按10月21日R007利率1.8607%计算,机构的互换成本是2.06%。如果非银机构拟投资的股票标的分红率够高,那么就存在套利空间,即股票分红率与互换成本的差值。综合来看,互换便利利好机构自营加杠杆,加杠杆方向以价值蓝筹、高股息股票为主。
互换便利工具可以理解成,央行给机构发放“信用卡”,授信资金只能投向资本市场,用于股票、股票ETF的投资和做市。首期信用额度共5000亿元,若效果好,则后期可以提额。事实上,互换便利本质上是一种加杠杆的衍生品,可以看到央行对其风险把控较为严格。按照最新发布的细则,股票质押率不得超过90%,中债信用增进公司进行盯市管理,补仓线设置不低于75%。这意味着,如果持有市值100元的股票,最多只能通过质押获得90元的资金。当前股票质押业务的质押率通常在30%到70%,考虑到央行尽可能避免质押品价值不足、非银机构重复质押引发市场波动,实际使用股票或ETF的质押率可能偏低。机构在使用互换便利工具的时候,需要考虑有没有充分的“安全垫”。如果追高加杠杆,那么遇到市场大幅回调的时候,就面临一定的强平风险。也就是说,在市场热度较高或流动性充裕状态下,该工具使用程度不会过高,而在市场热度较低或流动性偏紧状态下,使用程度更高。值得注意的是,监管层在风控指标上给予了机构较大空间,不消耗非银机构净资本,同时降低非银机构风险控制指标的影响,且可计入OCI权益账户,鼓励其积极参与互换便利操作并投资权益资产。总体而言,这样的操作不仅优化了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而且为市场提供了更多的流动性支持。
互换便利作为逆周期调节工具,为证券、基金、保险等非银机构提供了融资渠道,有利于提升非银机构的投资信心和交易活跃度。此外,互换便利作为长期制度性安排,有利于维护我国资本市场稳健发展,进而推动我国金融市场国际化进程。(作者单位:广州期货)
来源:期货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