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国家发改委举行9月份新闻发布会,对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生猪价格调控等问题进行了解答。
据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孟玮介绍,生猪价格周期性波动特征较为明显。今年以来,国内生猪价格经历了先跌后涨的过程,近期在22—24元/公斤区间波动,处于历史较高水平;最近一周猪粮比价为8.38∶1,处于猪肉储备预案确定的6∶1至9∶1合理区间的上沿。
对于后期生猪市场供需和价格形势,近日,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多次组织有关方面进行深入分析研判,各方分析认为,目前能繁母猪、新生仔猪、育肥猪存栏量均连续回升,加之天气转凉后育肥猪生长速度加快,以及企业冻肉库存处于较高水平、绝大部分将在年内供应市场,因此今后一段时间生猪猪肉市场供应有保障,价格难以持续大幅上涨。
孟玮表示,“猪贱伤农,肉贵伤民”。国家高度重视生猪市场保供稳价工作,调控的目标就是促进价格运行在合理区间。在上半年生猪价格低位运行时,国家连续13批次累计挂牌收储52万吨中央猪肉储备,有力提振了市场信心。近期,为增加中秋、国庆等节日市场供应,国家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投放了两批中央猪肉储备,近日还将投放第三批储备,并指导各地加大力度同步投放地方猪肉储备。根据已投放数量和后期投放计划,预计9月份国家和各地合计投放猪肉储备20万吨左右,单月投放数量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投放价格低于市场价格。
孟玮说,考虑到当前生猪价格已处于较高水平,生猪养殖头均利润也明显高于历史平均水平,如果价格进一步大幅上涨,可能导致产能过快增加、后期价格大幅下跌,不利于行业长期健康发展,因此,今后几个月,国家生猪价格调控工作的重点是防范价格过快上涨。下一步,国家发改委将会同有关部门继续紧盯生猪市场动态,结合市场供需和价格形势,分批次持续投放中央猪肉储备,并督促指导各地同步投放猪肉储备,必要时还会进一步加大投放力度,并加强市场监管和预期引导,促进市场和价格平稳运行。
据了解,生猪价格周期性波动特征较为明显,而猪周期的本质是利润率周期,其中疫病和政策是驱动每轮猪周期大幅波动的关键因素。当前,在后非洲猪瘟时期,疫病对猪价波动的影响力度逐渐趋弱。为了稳定生猪产能,增强猪肉安全供给保障能力,有关部门提出建立“生猪产能逆周期调控机制”,以能繁母猪存栏为核心指标,设定能繁母猪正常保有量稳定在4100万头左右,以此熨平猪周期波动。
格林大华期货生猪分析师张晓君告诉期货日报记者,虽然从抛储数量来看,20万吨的储备投放相对于月均超400万吨的猪肉消费量来看,难以扭转短期供求格局。但从高层多次发声强调防范猪价过快上涨,到分批次陆续投放猪肉储备、组织会议约谈头部企业等多种举措,引导养殖端对四季度猪价上涨幅度回归理性预期,引导养殖端保持正常的出栏节奏,进而增加了短期市场供给。
事实上,虽然抛储量并未对基本面造成实质性影响,但对于市场情绪的影响,无论是养殖户还是屠宰企业都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据光大期货生猪分析师孔海兰介绍,此前猪肉价格一直是延续上涨的趋势,自9月初发改委第一次公布储备肉投放市场后,猪价确实出现了比较明显的回调。卓创数据显示,9月5日,全国猪肉平均价格23.8元/公斤,到9月8日,价格降到了23.22元/公斤。由此可见,储备肉投放市场的效果立竿见影。
记者了解到,近期河南某地二次育肥户收购价达到24元/公斤,计划猪价在冬至前后达到26元/公斤左右就考虑对外销售,对年底猪价的预期回归理性。
“在猪价上涨过程中,通过逆产能周期调控,引导养殖企业合理安排生产,避免在养殖利润高企时养殖端大量扩产导致后期猪价大幅下跌,防范猪价大幅波动,有利于规模性养殖企业可持续健康发展。”张晓君说。
齐盛期货研究团队也表示,自近期国家发改委约谈后企业出栏节奏恢复正常,中央储备冻猪肉抛储执行引导市场情绪调整,出栏积极性有所增加。同时节后需求有所回落,加之多地新冠疫情出现反复,大多屠宰场缩减宰量降低开机、压价情绪偏强,价格跌势显露。整体来看,9月中旬企业出栏情绪相对积极,市场供应偏多,虽天气转凉加之学校开学,需求端预期向好,但短期消费表现惯性回落,预计短期猪价走势小跌回升,整体窄幅振荡为主。从目前供需看,四季度为需求旺季,随着11月腌腊以及春节需求启动,预计四季度现货依旧偏强运行,但由于政策面以及放储缓解,上涨空间或有限,整体呈现缓慢上涨走势。
“最新数据显示,8月份能繁母猪淘汰量为71104头,环比降幅1.48%,同比下调66.44%。月内猪瘟疫情趋于平缓,加之猪价振荡上扬,养殖场母猪产能继续补量恢复。若不能维持长期稳定价格,必将造成惜售,以及二次育肥以及盲目补栏给后期产业供需供需造成困扰。”齐盛期货研究团队称,国家发改委一直强调稳定生猪价格,首先考虑到民生问题,其次考虑到产业健康有序发展问题,通过不断放储来调节价格,最终使市场情绪恢复理性,有利于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来源:期货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