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正文>

徐向春: 躺平思维不可取,控产量是钢铁行业摆脱困境优选路径

2023-12-28 09:11:08
我的钢铁网
我的钢铁网
关注
0
0
获赞
粉丝
喜欢 0收藏举报
— 分享 —

在刚刚结束的2024中国钢铁市场展望暨“我的钢铁”年会上,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党委书记、执行会长何文波表示,中国钢材消费总量已达峰,下降是必然趋势。从速度到质量、从总量到品种,工作重心的转换正在进行,同时他预计2030年我国粗钢产量9.0亿吨,2035年我国粗钢产量8.5亿吨。

当前,钢铁业正在经历一段极为困难的时期,需求见顶、产能过剩、成本高企正在不断蚕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之不易的成果,市场情绪悲观并普遍认为钢铁又将面临长期深度调整。是什么造成了目前的困境?出路在何方?摆脱困境还需要解决哪些分歧?未来长期低迷是否已成定局?针对以上问题,本次专访邀请到上海钢联资讯总监徐向春,展开探讨。

 

核心观点:

1、今年钢铁市场呈现三低一高,产量由降转升,盈利情况处于二十年最差的时期。随着中国经济由高增速转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钢材消费总量业已达峰,依靠需求增长来走出困境的路径已经是不可能了。

2、钢铁产能严重过剩,但所谓的“市场出清”可能造成行业长期持续深度调整,如果忽视中国国情和体制,将会造成多输结果。

3、产能过剩并不必然导致长期低迷,水泥行业自主错峰生产,实现供需动态平衡的经验值得借鉴。盲目追求产量不符合高质量发展内涵。

4、钢铁行业自律意识薄弱,在市场低迷时容易陷入无序竞争的境地,市场机制在其中并未能有效发挥资源配置作用。在此情况下,需要主管部门发挥政府作用,主动作为,先立后破,继续实施产量调整政策,引导市场预期。

5、展望2024年钢铁市场,钢材市场的结构性冲击将进入尾声,而周期因素有望改善。随着利润周期触底、补库存周期来临和积极推进行业自律,钢铁行业有望走出困境。预计2024年钢铁需求同比增长2%,出口坯材约7500万吨,同比降14%,粗钢产量仍维持在10.3亿吨,钢材价格触底反弹,年均价格上涨3-5%。

 

以下是采访实录:

一、当前是钢铁业二十多年来最盈利情况最差的时期

Q1:过去一年钢铁行业的运行情况如何?您怎么看目前的行业形势?

丨徐向春:回顾今年钢铁市场呈现三低一高:低需求、低价格、低利润,高成本。在经历了两年下降后,今年钢材需求继续下滑,预计需求下降约1%,其中房地产用钢下降近20%,基建、汽车、造船、钢结构建筑用钢有所增长。

出乎意料的是出口增长强劲,预计全年出口钢材(坯)9200万吨,同比增长35%,净出口比去年增加约3200万吨。对于出口火爆,应当有清醒认识,并非是国际市场需求旺盛拉动了钢材出口,而是供应压力大,国内市场难以消化,只好通过出口来消化过剩资源。

钢铁产量由降转升。虽然市场一度传闻今年继续对钢铁产量实施平控政策,但由于种种原因没有落地,钢铁产量呈增长态势,与需求呈背离走势。1-11月全国粗钢产量95214万吨,同比增长1.5%,预计全年产量10.3亿吨,同比增长1.5%。

从价格来看,呈现钢材弱、原料强。钢材价格全年均价下跌10%,其中螺纹钢下跌13.5%,热轧卷和中板跌10%,冷板跌5.6%。铁矿价格均涨6%,焦煤下跌21%。但是综合来看,钢材全年均价下跌470元,吨钢原料成本下降376元,产品价格跌幅大于成本94元,意味着钢厂经营情况仍未好转。

  

从利润水平来看,去年钢铁业利润大降91.3%,仅仅盈利366亿元(国家统计局口径,下同)。今年依然没有好转迹象,前10个月钢铁业利润267亿,估计全年400-500亿元。根据Mysteel调研,今年247家长流程钢厂亏损比率在35-85%波动,全年平均亏损比率约60%。对比历史,供给侧改革前的2015年钢铁利润为526亿。再往前溯至2001年利润为202亿元,由于该年钢产量仅1.5亿吨,折算成吨钢利润,今年依然大大低于比2001年。如果以钢铁业利润作为评价指标,那么把这两年行业经营状况称之为20多年来最差时期毫不为过。更为严峻的是,这次的困难与以前两次大不相同,那时中国经济处于高速增长时期,钢铁业正值黄金发展期,通过不断拉动的需求增长,钢铁行业能够轻易摆脱困难期。随着中国经济转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钢材需求见顶回落。在刚刚结束的中国钢铁市场展望暨“我的钢铁”年会上,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党委书记、执行会长何文波表示,钢材消费总量已达峰,下降是必然趋势。

中国有多少钢铁产能,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最少有12亿吨。而国内需求(折合成粗钢)从2020年的10.5亿吨,降至今年9.4亿吨,未来总体呈下降趋势。至于说净出口,今年达到8500万吨,也可能是天花板水平。因此说内外需合计约10.2亿吨,并呈趋势性下降态势。应当说产能过剩比较严重,而依靠需求增长来走出困境的路径已经是不可能了。

 

二,市场化出清无法解决产能过剩问题,“躺平思维”不可取

Q2:面对当下需求下滑、产能严重过剩的局面,市场情绪悲观,诸如“未来几年,将会有30%甚至50%的钢铁企业被市场竞争淘汰”,“今年是钢铁业过去十年最差的一年,但也是未来十年最好的一年”等等段子不绝于耳。您预计,未来几年会有大批钢厂破产倒闭吗?

丨徐向春:你提到的这些观点都以市场出清方式作为预设提前:钢铁行业完全市场化竞争,也就是产能严重过剩、产量不受控制,企业只好通过价格战展开激烈竞争,让利润不让市场,弱者以亏损破产的方式退出市场,优胜劣汰,产能出清,市场达到新的平衡状态。

但是,所谓的“市场出清”忽略了中国国情和体制。二十多年来,国内钢厂破产倒闭早已有之,并不稀奇。但是,必须注意到这样的现象:钢厂不论破产清算还是被兼并收购,其拥有的产能并未真正的同步退出市场,而是以各种方式存续下来甚至进一步扩张,结果是钢厂数量看似减少了,但产能不减反增。这种情况比比皆是,就不列举了。实践已经证明,期望通过钢厂破产退出市场的方式来解决产能过剩问题无异于掩耳盗铃。

另一方面,市场出清又是一个多输结果。如果钢铁行业长期持续深度调整,钢厂有30%、50%破产倒闭,钢铁行业将是一个哀鸿遍野的产业,各方面都会对其会失去信心和支持。尤其是银行业,一旦看衰钢铁行业,将其列入风险较高的清单,后果非常严重。回想一下2013年银行“闻钢色变”,针对沾“钢”的企业,以各种方式惜贷、抽贷,仍然历历在目。如果没有银行业的融资支持,身处调整期的钢铁行业将更加雪上加霜,即使优质头部钢厂也难以独善其身,因此说市场出清没有赢家。

令人担忧的是,目前这种情形正在通过某种方式兑现,比如期货市场流行负反馈逻辑,坚定做空钢厂利润:做空钢材、做多原料,当钢厂亏损200元/吨以上时,市场价格才能阶段性见底。然后再进入新一轮的负反馈,价格绵绵不断地下跌,甚至有的观点认为要跌至2015年的1800元/吨水平。做空钢厂利润的策略看似荒谬,但也不能简单地归咎于资金炒作。恰恰是钢铁产业自曝命门——钢厂缺乏减产意愿和行动,被嗅觉灵敏的资本牢牢抓住软肋,顺势而为。如果不扭转负反馈逻辑,钢厂将长期陷入被动境地。

 

Q3:如您所说,钢铁行业前景的确不容乐观。值得注意的是,最近几年正是行业低碳转型的关键之年,这些不利影响是否严重影响了行业升级发展?

丨徐向春:这确实是一道绕不过去的难题。目前钢铁行业进入了转型升级关键期,大规模技术改造投资任务繁重。据中钢协披露的数据,我国基本完成超低排放改造的钢铁产能已近4亿吨,累计完成投资超过1500亿元,目标要完成8亿吨钢铁产能改造工程,还有约4亿吨待实施,按平均吨钢投资360元计,需要新增投资不少于1500亿元。

这仅仅是超低排放改造,低碳发展任务更加艰巨。钢铁行业碳排放占全国总量的15%以上,是制造业31个门类中碳排放量最大行业,钢铁产业的降碳对我国顺利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目前钢铁行业正在积极行动,中钢协在全球率先发布推进钢铁行业低碳行动倡议书,明确了实现“碳中和”六大技术路径。河钢、宝武、鞍钢等企业也陆续发布碳减排目标及低碳冶金路线图。低碳转型路径,不管是极致能效、流程再造还是氢冶金,所需要的资金远非超低排放可比,将是数万亿规模的投资。

投资的钱从哪里来?肯定是市场主体——钢厂自筹资金。但是,去年全行业利润仅366亿元(正常情况2000-4000亿),今年全年利润预计也才400-500亿,约六成钢厂挣扎在亏损泥淖中。此外,钢铁行业资产负债率快速攀升,2021年10月为61.1%,2023年10月为64.5%,短短两年升高3.4个百分点,再次向供给侧改革前的2015年的高点68.5%靠拢。如果未来的几年依然延续这种状况,钢厂资金不断失血,职工工资都成为问题,哪来的资金进行设备改造,技术升级绿色低碳发展又从何谈起?

图表, 折线图描述已自动生成

再回过头看超低排放改造何以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正是由于2016年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掉近3亿吨钢铁产能,钢铁行业由此摆脱困境,行业利润从2015年的526亿元,迅速攀升至2017年3419亿,2018年4137亿。钢厂有了合理的利润,财务状况大大改善,有能力进行环保改造,才使得超低排放大面积快速推进。

因此说,如果以躺平的态度,单纯等待以市场方式出清钢铁产能,无所作为,行业将陷入长期低迷期,钢铁行业绿色低碳转型、高质量发展就会成为空谈。

 

三、产能过剩不等于长期低迷,控产量是摆脱困境优选路径

Q4:产能过剩必然导致行业长期低迷么?有没有可以借鉴的“他山之石”?

丨徐向春:一个成熟行业,在需求见顶后,如果产能过剩问题处理不当的话,往往使得行业经历一个漫长的调整过程。但是这是否是必然趋势,其实也不尽然,我国水泥行业应对产能过剩的经验提供了成功经验和样版。

水泥行业产能过剩程度与钢铁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下面这两张图显示,水泥产能利用率长期在75%以下,2015年水泥行业销售利润率3.7%,与钢铁业共属“难兄难弟”,更何况水泥需求在2014年见顶,较钢铁早了6年,饱受产能过剩困扰,应该说比钢铁业前景还要惨淡。为了应对产能过剩,水泥企业、行业协会、主管部门、地方政府痛定思痛,形成共识,2014年,水泥行业首先在北方地区尝试冬季采暖季错峰生产,取得良好效果。2016年10月,工信部、环保部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水泥错峰生产的通知》,部署2016年至2020年期间水泥错峰生产,由此推动了全国水泥错峰生产地域和时间常态化。自2015年以来,水泥行业经营情况与钢铁业拉开差距,最好时销售利润率达到18.5%,把钢铁业远远甩在后后。即使同为2022年困难时期,水泥利润率还能够维持在6%。

 

实践证明,供给端的有效调控减轻了产能严重过剩压力,实现供需动态平衡,减少水泥价格波动幅度,有助于稳定和强化市场长期和理性预期的管理,弱化市场非理性预期。同为基础原料行业,水泥行业应对产能过剩的成功经验非常值得钢铁行业学习借鉴。

 

Q5:对压减产量或者产量平控,有观点认为钢铁与水泥行业不同,控产量没有多大效果,而且行政干预不可行,真的是这样吗?

丨徐向春:我们还是用事实证明有没有效果吧。实际上,近几年钢铁行业已经进行了几次控产量的试验,对稳定和改善行业运行情况发挥明显作用。

第一次,在“蓝天保卫战”期间,2017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实施秋冬季错峰生产方案,按照污染排放绩效水平,分别限产20-50%,钢铁产量得到有效抑制。2017-2019年期间,螺纹、热轧卷价格分别在3200-4900元/吨、2900-4400元/吨区间波动,铁矿价格55-127美元,这三年钢铁业利润分别为3419亿元、4137亿元、2677亿元,钢厂经营情况不仅没有因限产恶化,反而处于历史较好水平。

第二次,在2022年年初冬奥会期间,京津冀地区产量同比压减30%,使得全国一季度钢产量同比下降10.5%。房地产自2021年下半年开始剧烈调整,严重拖累钢材需求,导致钢材价格在下半年大跌16%。到了2022年上半年,虽然继续面临房地产猛烈收缩并叠加上海疫情双重影响,但是该年上半年钢材价格并未继续下滑,反而企稳反弹,钢铁行业上半年利润826亿。究其缘由,主要是一季度产量大幅下降,实现了供需动态平衡。然而,冬奥会结束后,二季度钢铁生产不受限制,产量迅速恢复,一度产量接近至历史最高水平,供需关系不断恶化,6月底钢价再次大跌,下半全行业亏损400多亿元。2022年的正反两方面例子充分说明限产对行业的积极作用非常明显。

 

Q6:但对于控产量也有许多很多不同的看法。钢厂认为会增加固定成本,就业岗位减少,职人收入下降。地方政府则担心,控产量会影响工业增加值、影响经济增长。您怎么看这些分歧点?

丨徐向春:先回答第一个问题。控产量,并不是大规模长期减产。尽管产能产量过剩,但中国毕竟有9亿多吨的市场需求规模。根据我们研究,最近几年市场供应过剩不足5%,也就是说如果产量下降5%,相当于年产量减5000万吨,就会对钢材价格产生支撑,市场信心得以稳定,同时也会显著抑制原料价格,一升一降,钢厂盈利会得到明显改善。因此说,只要安排得当,事先统一筹划,产量并不是集中在某时间段集中减少,而是放在一年的时间周期里按计划逐步推进,既不会对钢厂生产经营产生重大影响,也不会减少工作岗位,而钢厂利润增亦会使得职工的收入增长。

第二个问题,至于控产量影响工业增加值,这实际是一个误解。表面上看,工业增加值与产出(通常理解为产量)成正比,如果减产,工业增加值就下降。但是实际上并非如此,以收入法来计算工业增加值,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折旧+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而今年钢铁行业形势大家看的很清楚,一稳三降:固定资产折旧基本稳定,职工收入普遍缩水,上交税金减少,钢厂利润下降。由此推算,虽然今年产量增长,但并未带来工业增加值的增长,反而可能是下降的。

进一步来讲,盲目追求产量不符合高质量发展内涵。高质量发展是居民有就业、职工有收入、企业有利润、政府有税收的发展。但是我们看到,在需求下降的情况下,一味要求保持高产稳产,供需严重失衡,一方面钢材价格大幅下跌,另一方面导致原料成本居高不下,结果是钢厂经营普遍陷入困境,政府税收下降,职工收入减少。因此说目前追求高产量所得到的结果没有一条是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是货真价实的低质量增长。

 

四、在市场机制失灵的情况下,政府应该更好地发挥作用,积极作为,发出明确市场信号,引导市场预期

Q7:目前钢厂在自律限产方面进展怎么样?

丨徐向春:近几年部分钢厂尝试联合减产。如西北地区钢厂多次协商联合减产,对稳定区域市场价格起到一定作用。但由于区域范围小,其它主要市场的钢厂没有响应,因此效果非常有限。

钢铁行业自律意识薄弱,究其原因,二十多年钢铁行业发展历程,市场也曾出现过几次低迷,钢厂获得的经验是在阶段性困难时期咬牙挺去就会迎来新一轮的发展机会,因此普遍形成了谁减产谁吃亏的习惯性思维。市场低迷时,不约而同地采取囚徒困境策略,恶性竞争难以避免,价格一轮接一轮往下跌,尤以2012-2015年为甚,最低跌至1800元,市场戏谑钢价不如白菜价,全行业陷入亏损。

在本轮市场低迷,中钢协去年提出了“三定三不要”原则,其中一条“不要为了保持生产规模而产生现金净流出”,大家纷纷说好,但就是迟迟不能落地执行。历史经验和现实表明,淡薄的行业自律意识无法促成全行业主动减产。

 

Q8:行业自律意识薄弱,如何才能推进限产机制落地?

丨徐向春: 2022年,仅力拓集团一家的净利润就折合人民币达到856亿元,是中国钢铁全行业的近3倍。上下游产业链利润分配严重不合理引发广泛议论。这的确不是正常的市场现象,扪心自问,这也是行业不自律、无序竞争引发的后果,说明了市场机制不能在钢铁市场正常发挥配置资源作用。在此情况下,需要主管部门发挥政府作用,主动作为,纠正市场机制失灵现象,继续实施产量调整政策,引导市场预期。

当然,在产量压减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具体困难、面临各方利益博弈,阻力较大,同时也可能本该淘汰的钢厂存活下来。但是,如果犹豫徘徊,坐视供需失衡无所作为,可能导致行业陷入螺旋式低迷,重蹈2015年全行业亏损、钢厂大面积停产的覆辙。两权相害取其轻,主动调控产量是摆脱行业困境最有效的措施,更符合行业利益。

各方应尽早形成共识,充分发挥我们制度体制优势,借鉴水泥行业成功经验,钢厂承担部分限产损失,地方政府走出追求高产量误区,主管部门统一筹划,先立后破,通过环保、安全、能耗、碳排放等方面形成政策合力,完善钢铁产量约束机制,实现供需动态平衡,使行业尽快摆脱亏损困境,为钢铁行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打好坚实基础。退焉进焉,考验各方智慧。

 

Q9:展望明年钢铁市场,钢铁业是否有望走出困境?

丨徐向春:展望2024年,钢材市场的结构性冲击将进入尾声,而周期因素有望改善。具体来看,需求方面,房地产的剧烈调整或至均衡水平以下,后期有望均值回归,近几个月地产新开工面积降幅放缓,触底迹象明显,而制造业用钢继续增长;供应方面,推进行业自律、行政调控,控产量依然是重要的政策选项。预计2024年钢铁需求同比增长2%,出口坯材约7500万吨,同比降14%,粗钢产量仍维持在10.3亿吨,钢材价格触底反弹,年均价格上涨3-5%,经过各方面努力,钢铁行业有望逐步走出困境。

敬告读者:本文为转载发布,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99期货财经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细微删改。
go

24小时热点

暂无数据